1913年烤烟在鲁豫皖等地试种成功
“1900年烤烟在台湾开始种植。”长期以来,这种提法被广泛接受。然而,笔者在考证烤烟在中国的种植源流时,却发现这种说法与关于台湾烤烟引种的史料有较大出入。
据《台湾烟草栽培变迁史》、《光复前台湾的烟(稿)》等若干涉及台湾烟草的史料记载,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1911~1912年,接连的台风使台湾东部的农作物严重受创,而日本移民村水利设施不全,土地贫瘠,当地除制糖用的甘蔗外并无其他作物。后来有人提议栽培烤烟,1913年11月,台湾烟类专卖局在花莲港厅吉野、丰田、林田三个移民村采取委托方式交由日本移民试种烤烟,拉开了台湾栽培烤烟的序幕。随后,台湾烤烟逐年发展,不久遍及台湾各地。
但是,台湾并非中国最早种植烤烟的地区。早在1904~1914年间,世界著名的英美烟公司就已先后派人对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吉林、辽宁等省的49个县(市)的土壤、气候、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向当地官员和农民赠发美种烟叶种子和宣传小册子,引导农民种植美种烟叶。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推广,到1913年,山东、河南、安徽的烤烟种植大获成功。在山东,安丘、临朐、昌邑、昌乐、益都、寿光、临淄等地成为重要的烤烟产区;在河南,许昌附近及其以西的10余个县逐渐形成了著名的许昌烤烟区;在安徽,烤烟种植在凤阳及其邻近的怀远、定远等地迅速推广,凤阳成为当时全国烤烟三大产区之一。
烤烟在中国的试种成功使英美烟公司解决了卷烟生产的原料问题,也使山东、河南、安徽三省逐渐形成了中国著名的鲁豫皖烤烟产区。
中国引种白肋烟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不少资料上说,我国于1956年引进白肋烟。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白肋烟就已先后在山东、辽宁等几个省试种,60年代在湖北、四川等省逐渐形成规模。
在1984年出版的《青岛文史资料》中,由田乃权、李树铭、王之千所著的《英商颐中烟草公司青岛分公司史料》一文称,1934年,大英烟草公司派人到山东高密姚哥庄车站试种美种“白利”(即白肋)烟叶,但因产量过少而停止推广。
据《黑龙江省志·烟草志》、《满洲烟草事业小史》等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曾在辽宁省凤凰城烟草试验场试种白肋烟;1936年,移居东北的日本人在黑龙江地区的虎林线、图佳线铁路沿线一带种植白肋烟;1937年,满铁株式会社对该品种及其有关生产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此品种不仅适宜种植烤烟地区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更适宜全“满洲”农民种植;1938年,凤凰城烟草试验场用日本专卖局秦野试验场提供的品种为原种,生产了18公斤种子;1939年,凤凰城烟草试验场以此种作为奖励品种发给受奖县,并将白肋烟苗交给东丰县的日本开拓团种植,由此,黑龙江地区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白肋烟。后来,白肋烟在吉林、贵州、台湾、湖北等地均试种成功。
1916年台湾地区最早引种香料烟
有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新昌县开始试种香料烟。然而,台湾学者吴万煌在《光复前台湾的烟(稿)》中提及,1916年,香料烟就已在台湾进行过小规模的试种,但因仅采收了15公斤,所以才放弃继续试种。
1951年,浙江省新昌县引种香料烟。年初,华东工业部上海烟草工业科学研究室工程师余茂勋从美国带回土耳其“沙姆逊”(Samsun)等香料烟种子。该室随即派余茂勋、丁瑞康到浙江指导试种,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派烟叶技术干部参与。在新昌县农业、商业部门的配合下,由农场育苗,于同年5月在石溪乡荷花塘村正式试种“沙姆逊”,并成立了“试种土耳其香料烟管理委员会”。当年试种面积1.98亩,共4170株,产烟125公斤。1952年,扩种至16.57亩,产量达892.75公斤。1953年,新昌县政府决定向新溪、西岭、东山、诚爱等12个乡的44个村推广香料烟,种植193亩,总产量达12吨。随即,有关部门制定香料烟分级标准,开始按标准收购。后来,新昌县香料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质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的香料烟产区。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