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反吸烟活动
卷烟传入中国后,一直为人们视为奢侈口,故而时常遭到反对。民国时期的禁烟运动零零散散,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1911年5月,上海革命军外交总代表伍廷芳、上海军政府民政长官李平书在上海张氏味莼园发起禁戒纸烟大会,许多社会名流响应,如美籍华人丁义华、名医丁福保、作家金蔚文等。特别是伍廷芳的秘书朱文炳创作的《上海光复竹枝词》,以民歌小调记述了反烟运动的全过程。卷烟被禁,水旱烟却乘势兴起,“烟嘴生涯顷刻清,旱烟杆子忽流行。盈街满市夸新式,风气谁云不变更”。禁烟期间,英美烟公司虽然卷烟销路不好,却仍静观时局。“几多烟纸铺吞声,英美公司恨不平。但说华人难耐久,且迟数月验群情”。果然,不久之后,一些发起运动的政治家随着革命成功,应酬频繁,又吸上了卷烟。仅数月的禁烟运动由此归于失败。
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南昌行营发起新生活运动。运动中一些人鼓吹移风易俗,在一些学校、机关成立反吸烟群体。有些新派文人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吸烟的危害,甚至蒋夫人宋美龄也倡导禁烟。当时有一份传单云:“亲爱的兄弟姊妹们:你们知道新国民运动展开了,在街头吸烟是‘新运’四大革新生活之一种主要工作,赶快执行实践吧!再不要在街头吸烟了,如要违反的话,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舆论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开始号召禁烟,如浙江省政府呈请国民政府行政院:令全国禁吸卷烟,令内务部、财政部、实业部研究禁烟办法。随后,浙江省内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反吸烟活动,并影响到安徽、福建、河南等地区。但是卷烟统税是国民政府三大财政收入之一,因此财政部长孔祥熙首先站出来反对,随后行政院召开三部审议,最终决定:“对吸食卷烟,暂缓禁止。”这场反吸烟运动,在政府的抵制下遂告结束。
革命根据地的烟草税收
中国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而建立的革命政权之区域。根据地的烟草税收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烟草税收类似营业税,如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烟酒屠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商业累进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烟草入口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统一累进税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等抗日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实行了烟酒税、烟类产销税、烟酒印花税、烟酒出入口税等,税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进程的加速,各解放区逐步将烟草税收向烟类货物税方向统一,税制逐步完善,税率逐步稳定,收入逐步增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烟类货物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革命根据地的烟草专卖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于1942年至1945年实行战时烟类专卖制度。与此同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也实行了烟草专卖。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实行了烟草专卖。
陕甘宁边区于1943年夏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烟酒公卖暂行章程》,对包括纸烟、雪茄、卷烟叶、水烟在内的产制、购销、运输及证照、价格,实行稽查管理。到1944年3月,全区普遍建立了烟酒专卖公司,制定了《烟酒专卖实施方案》,简化公卖办法,进一步控制卷烟制造。1949年初,边区政府再次制定了《烟酒专卖实施方案》和《烟酒公卖开办计划及暂行办法》。
晋冀鲁豫边区于1942年1月发布《关于实行纸烟专卖的命令》,对区内的纸烟生产和销售实行专卖管理。随后又颁布《关于纸烟专卖实施办法的通令》和《关于停止公私烟厂的布告》,加强对纸烟生产、销售的控制。1945年6月,在国统区取消专卖后,边区政府又发布《关于执行新的纸烟专卖办法的通令》,进一步重申纸烟专卖制度。
东北地区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9年2月,颁布《东北解放区烟酒专卖暂行条例》,成立东北专卖总局及所属各市县专卖局,决定在东北实行烟酒专卖,对卷烟生产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酝酿在全国实行卷烟专卖,因此东北地区继续实行其烟酒专卖制。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不再实行卷烟专卖制,商业部明电各地停止卷烟专卖,东北地区的卷烟专卖遂取消。
革命根据地的烟草生产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就建立了卷烟厂,而且烟丝业十分发达,成为当时苏区的主要经济支柱。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进入高潮,为发展自己的卷烟业,边区内禁止境外卷烟进入,由此卷烟业迅速发展,1945年春,全边区手工卷烟作坊已达200余家,年产卷烟70万条。当时最著名的有华丰、裕丰、团结、西北、香山等烟厂。此外,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东北等解放区的卷烟业发展也很快。
由于当时内战爆发,交通堵塞,解放区一方面面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另一方面又对美国烟和国统区生产的卷烟实行禁运,所以,为实现生产自救,各解放区境内开设了数百家烟厂。据1948年10月4日《石家庄日报》消息:“(石家庄)解放以前没有一家私人烟厂,那时候流行的是‘咖啡’、‘米许林’之类的顽美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禁止顽美货入境,手工卷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九月份为止,全市手工卷烟厂已有103家,约有卷烟匣300个,男女工人600余人,每天一个匣子有卷烟10条左右,每月共出烟89944条(每条10盒、每盒20支)。”解放区的卷烟业,为保证区内供应和财政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烟草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在上海烟草行业建立了基层党支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上海、天津等地的英美烟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建立了党支部。
20世纪20年代,上海卷烟工人在向警予、李立三、杨之华、刘宁一、马纯古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组织了多次罢工斗争。1950年初,上海中国共产党组织公开时,上海有12家烟厂,分别建立了6个党支部和2个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153人。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杭州、嘉兴、汉口等地的烟草业,也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在北方,中国共产党在天津、青岛、哈尔滨等地的烟草行业的组织活动开展得也比较突出。尤其在天津,中国共产党领导英美烟公司工人于1927年、1928年和1948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民国时期的手工卷烟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天津、青岛、汉口、上海的相继沦陷,使机制卷烟不能输入内地,手工卷烟便借机有了较快发展。
在沦陷区内,传统手工卷烟产业基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发展很快。当时,河南有数千手工卷烟户,手摇铁机数百架,从业者20000余人,日出卷烟3000万支有余。安徽的手工卷烟厂坊分布较广,蚌埠小手工卷烟厂坊最多时达到340家,日产卷烟200箱,品种100个。山东的手工卷烟多集中在潍坊。日寇占领初期,潍坊的手工卷烟已由最初的20多户发展到400多户。在尚未沦陷的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手工卷烟也有了长足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交通恢复,手工卷烟也随之兴盛。1946年,广西柳州的烟厂增加到30余家。贵州的贵阳手工卷烟厂坊恢复到22家。浙江全省开工,制销卷烟的大小厂家有100家。山东的手工卷烟在潍坊、益都、昌邑、寿光等地再次兴盛,仅潍坊城关就有500多户。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复工以及民族资本经营烟厂的兴办,手工卷烟再次受到影响。浙江宁波、温州、衢州、台州的手工卷烟厂坊大多关门;绍兴、丽水的手工卷烟厂坊全部停业;金华、兰溪两县开设的24家手工烟厂关停了19家。贵州省贵阳市的手工卷烟1948年尚有6家,到1949年已无手工卷烟厂了。
清末民初手工卷烟的形成
中国人用纸裹烟丝吸食的习俗由来已久,用纸将烟丝卷成圆柱体形状吸食,则是手工仿机制卷烟而成。
清代末年,这种仿制的手工卷烟出现在上海、广东等沿海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商人范善庆在上海创办了手工卷烟作坊范庆记。这个作坊脱胎于旱烟刨丝作坊,所用烟丝为旱烟丝,卷烟按规定尺寸切成,用一个小木盘插一根连接帆布的小木棍作为卷烟器,操作时将卷烟纸放在帆布上,在纸上放些烟丝,用手推木棍,即可制成一支支卷烟,再将卷烟按50支或100支装盒出售。这种烟没有牌号,作坊里也多数为女工,最多时50余人,日产卷烟5万余支。除范庆记外,上海还有许昭记、成昌等数家手工作坊。手工卷烟设备简单,制造成本低,每箱成本8元钱,仅为英美烟公司卷烟成本的1/10左右。产品除在上海及江浙地区销售外,还远销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随着卷烟的传播,手工卷烟生产也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后,手工卷烟生产有了初步发展,主要集中在豫鲁皖烤烟产区。当时随着英美烟公司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试种烤烟,这些地区的农民利用自产烤烟的残次烟叶,开始了手工卷烟生产。手工卷烟成本低廉,适宜广大低收入人群吸食。与此同时,除了豫鲁皖地区以外,广西、广东、福建、贵州、云南等地的手工卷烟也都形成了小规模生产。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赵晓阳、曲振明、张妍